服务咨询热线

400-8393-288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法定节假日休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中国人不怕,中国人能吃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21 10:36:02  【打印此页】  【关闭

距美国政府正式发起关税战,已过去两个多星期。面对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声浪,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一会儿举起,一会儿放下,试图逼迫相关国家通过谈判等方式向美国妥协,其“霸凌”本质也逐渐显现。

但美国“关税霸凌”的伎俩,在中国这却一脚踢到了钢板上!

4月16日,中国企业百观科技创始人吴冕卿 (Robert Wu)在《纽约时报》撰文就指出了中国为何不怕美国的关税霸凌,并称特朗普政府误判了中国的韧性。

图片关键词

他在文中指出,特朗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他和他的团队显然——而且是错误地——假设中国会不顾一切地维持对美国的出口,因此会屈服于他的意愿。

Mr Trump's main problem is that he and his team evidently — and wrongly — assumed China was so desperate to protect its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t would simply bend to his will.

文章指出,特朗普加征的高额关税以及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会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相比,如今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更好的准备。

But China is in some respects better prepared today to hold its ground than it was during Mr Trump's first term.

吴冕卿在文中提到,中国一直在推行多元化出口策略,如今中国对美的出口占比已大幅降低。中国政府手中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以缓解长期贸易战带来的压力,但随着美国消费者感受到通胀加剧带来的压力、投资者看到自己的股票市值缩水、企业高管对经济前景愈发悲观,特朗普的谈判立场正日益削弱。

此外,吴冕卿还提到了中国在应对特朗普关税战中,不惧对方讹诈的“内力”:中国人的坚韧和吃苦精神。

中国历史里反复出现的艰难时期,已在这个民族心里根植了忍耐和坚韧的能力。用一个词来表示,叫做“吃苦”。尽管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比前几代人更舒适的消费生活,但“吃苦”精神依然根深蒂固。

Recurring periods of hardship in Chinese history have embedded in the nation's psyche a capacity for endurance and fortitude. The phrase for this is "chi ku," or to "eat bitterness." Younger Chinese today are accustomed to more comfortable consumer lives than previous generations, but chi ku still runs strong.

文章还提到,中美两国都在尝试转变各自的经济模式,中国想由生产转向更多的消费,美国则想由过度消费,转向更多的制造。这两种转型都不容易。

但对习惯于吃苦的中国人来说,转向少产多消费相对容易;而美国这样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的国家,要向相反方向转型则更为艰难。

But it is easier for the Chinese, conditioned to endure hardship, to shift toward producing less and consuming more than for a consumer-centric econom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to move the other way.

该文章在《纽约时报》官网上发布后,引起了读者热烈讨论,吸引了400多条的读者留言。

一名读者留言表示:我完全相信中国人能够找到创新方法来取代美国消费者。中国人民早已习惯了艰苦的生活,并且拥护政府的政策。如果政府说他们需要吃苦,他们就会吃苦。而美国很快就会开始抱怨,因为他们无法从亚马逊买到便宜的东西。

图片关键词

编辑:高启辉

来源:纽约时报


图文来源:新华网、Variety、索尼影业、央视网 、每日经济新闻、 极目新闻、 红星新闻、 工人日报、福克斯新闻网、新浪、观察者网、卫报、BBC、sciencealert、 Pixar、Paramount Pictures、Sony、Warner Bros、Lucasfilm、Twitter、BBC、新华社、雅虎新闻、Oddity Central、纽约邮报、CBS新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Unsplash、Pexels、中国日报等综合整理,新闻资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内容,图片,音乐,电影等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标签:   广州翻译 东莞翻译 翻译 深圳翻译 东莞翻译公司 广州翻译公司 深圳翻译公司 十大翻译公司 中国翻译 翻译公司 最佳翻译公司

我们专注于翻译·培训·移民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庭路4号富力天河商务大厦2F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020-38880345   手机:18922291345(直线)
电子传真:fanyi@gdton.cn

Copyright © 2023 广州亚加达翻译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18028455号 .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5  www.metinfo.cn